
无人物流车批量落地,开启物流效率革命
参考:第一财经 时间:2025-06-21
2025 年无人物流车迎来规模化落地,深圳、济南等地批量投用超 300 台,济南无人车单票成本降 1.32 元、效率提升 30%。技术端硬件成本 2023-2025 年暴跌 80%,新石器等企业转向视觉方案,单车价格降至 10 万元以下。政策层面深圳推出 “六个必须” 管理规范,多城市开放路权。京东、顺丰等物流企业及天准科技、长安凯程等制造端企业全链条布局,行业进入商业化 1-10 阶段,2025-2028 年有望实现百万台级规模落地。
近日,在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大工业区格兰达物流产业园内,美团自动配送车、顺丰无人物流配送车、京东第六代无人配送车等共计 40 余台自动配送车集中进行了 “联调联试”,以保证 “618” 期间使用。这一举措彰显了无人物流车在物流行业的重要性正与日俱增,多地无人物流车批量 “上岗”,正有力推动快递物流降本增效。
近日,在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大工业区格兰达物流产业园内,美团自动配送车、顺丰无人物流配送车、京东第六代无人配送车等共计 40 余台自动配送车集中进行了 “联调联试”,以保证 “618” 期间使用。这一举措彰显了无人物流车在物流行业的重要性正与日俱增,多地无人物流车批量 “上岗”,正有力推动快递物流降本增效。
据悉,深圳市功能型无人车目前上路车辆近 300 台,预计到 2025 年底将突破 1000 台,增长势头强劲。盘古智库 (北京) 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江瀚指出,“目前无人物流车主要承担着货物‘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任务,能够自动完成从仓储中心到客户手中的运输,可以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工作,大大提高了物流配送效率和覆盖范围。尤其对于夜间配送服务而言,无人物流车能够填补人力不足带来的空缺,推动快递末端配送降本。”
深圳无人物流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打造的全国首个面向规模化应用的自动配送创新体系。深圳针对功能型无人车 “申请审批、上路通行、数据接入、车辆标识” 等关键环节,创新性提出并严格落实 “六个必须” 与 “五个统一” 的要求。深圳依托深圳市智能网联交通协会,组织美团、顺丰、新石器、京东、白犀牛、九识等头部企业共同签署行业公约,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共同维护市场秩序与安全底线。此外,还依托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的 TransPaaS 平台数据底座,初步建成功能型无人车管理调度平台。该平台支持企业进行线上申报审批,实现统一接入监管和道路评估能力,整合多元交通信息,实现道路路权动态管理,提供路侧信息安全保障,拓展公共运力撮合功能。
除了深圳,全国多地无人物流配送车也在批量 “上岗”。6 月份,山东省济南市首批 25 辆无人快递车正式上路。数据显示,无人快递车单车日均可完成 5 个往返,日均总行驶里程达 6240 公里,每日运输快件量高达 8 万票。最为关键的是,通过无人化作业,运输单票成本显著下降了 1.32 元,综合效率提升 30%。
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表示:“无人快递车多地投用,逐步融入市民生活。规模化运营后,单次配送边际成本递减,叠加电力驱动优势,可优化成本结构。长期看,技术成熟将推动物流全链路降本增效,缩短配送时长、降低错误率,并通过数据沉淀优化仓储与运输资源配置,形成‘效率提升 — 成本下降’的正向循环。”
国金证券研报显示,由于应用端技术的进步,无人物流车价格下降,助力需求侧降本增效。无人物流车是基于自动驾驶技术的智能运输工具,目前主要应用于快递快运末端配送,此外也可用于封闭场景物流运输、商超生鲜配送等,应用领域广泛。目前多家公司推出无人车产品,包括新石器、九识智能、白犀牛等初创公司以及菜鸟、美团、京东物流等物流企业。在快递快运末端配送环节,上述企业的无人车已具备 L4 级别自动驾驶能力,可装载 200~1000 票快递,续航能力超过 100 公里,单价从十几万元降至两万元,有效减轻末端配送成本。
据国家邮政局数据,截至 2024 年,快递物流无人车规模化应用已累计超过 6000 辆。城配物流被看作是自动驾驶最先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场景之一,主要分为末端 (5 公里)、支线 (50 公里) 和干线 (500 公里) 物流。6 月 19 日,新石器联合创始人兼 CFO 李子夷在 “活力中国调研行” 活动上指出,城配领域车型存量市场规模达约 3000 万辆 (不含三轮车),年销量达 300 万~400 万辆 (不含三轮车),三轮车年销量约 500 万~550 万辆 (无牌照)。而城配物流年营收约 3 万亿元,覆盖快递、生鲜、冷链等场景,车辆年均里程超 1 万公里,市场空间巨大。在这一领域应用自动驾驶技术可大幅提升运输效率,是新石器切入无人车物流赛道的核心原因。
“在物流场景中,干线物流成本计算包含大车折旧、油费、过路费和驾驶员人工费用等,其中人工成本占比约 10%;而末端配送如三轮车配送,人工成本占比超 80%。无人驾驶可省去末端配送的人工成本,降本效果显著。” 新石器联合创始人兼总设计师杨哲称。相较于城市干线物流,当前末端物流降本成效更为显著,也被看作为最先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应用场景。不过,业内认为,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是一种替代人的工具,成本必须要低于一个阈值才会大规模落地,同时要不断沉淀出符合实际需求的技术路线,两者合在一起,末端物流自动配送才会打开商用落地的机会窗口。
随着技术进步,末端物流配送无人车成本已经大幅下降。“2018 年一辆应用于末端物流配送的小车价格约 100 多万元,如今像 X3 这类末端物流车价格已降低至 10 万元以下,每辆车不到一年即可收回成本。” 杨哲表示。据了解,新石器无人车 X3 基于 L4 级自动驾驶技术,可以让末端派送时效提升 20%~30%、单票运输成本降低 50% 以上,已广泛用于快递及城配场景;而 X6 则能承担 50 公里内中短距离多点配送,适用于快递干支接驳、生鲜及商超配送等场景。
硬件成本的大幅下探是 L4 量产的关键前提。整车价格不断下降为商业模式跑通提供硬件基础,当前无人物流车整车价格呈现断崖式下降趋势,2023~2025 年降幅超 80%,直接推动商业模式跑通。值得注意的是,自动驾驶技术路线的变化推动了硬件成本的下降。举例来说,新石器早期采用 5 颗激光雷达加 10 个摄像头的技术方案,2021 年后转向特斯拉类似的视觉方案,现仅用 1 颗激光雷达加 12 个摄像头,以视觉为主、激光雷达兜底。
“相比激光雷达,视觉方案更多依赖地图和数据,在小区等杂乱场景不易误判;物流场景对成本敏感,激光雷达成本较高难以降下来。同时,基于大量数据的算法能够提升自动驾驶安全性,能适应阴雨天等各种场景。” 杨哲解释道。
另一方面,路权开放等政策推动了无人车在物流领域的应用。2025 年以来,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发改委等多部门持续发力,促进自动驾驶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应用,进一步加速配套标准规范体系建立。目前,多个地方政府已经相继开放路权、出台配套管理办法,加快政策落地。东吴证券研报显示,无人物流车可以优化载货空间,减少人员成本,已经实现管理效率提升。无人物流车商业化落地进入 1~10 阶段,头部厂商订单量有望大幅增长,落地场景从快递拓展到零售配送等多个场景。
在无人物流车的制造端和应用端,苏州天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传化智联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 A 股上市公司在产业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制造端,天准科技从 2018 年开始从事无人物流车控制器相关业务,服务国内主流无人物流车客户。天准科技方面介绍,公司具有软硬一体的全栈能力,包括底层软件和中间件,为客户的算法、应用或大模型运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公司交付的产品形态均为高性能的控制盒。公司凭借长期在无人物流车和智能驾驶领域的深耕,构建了完备的工具链和生态。长安汽车旗下品牌长安凯程把无人物流车作为未来重点布局的业务方向之一。目前,长安凯程已对接物流行业头部企业需求进行相关产品的开发和试运行,为智慧物流生态发展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在应用端,传化智联已在部分公路港内投入无人物流车,根据园区内场景需求试点无人配送。例如,在宁波公路港,公司通过无人物流车实现二层存储仓与一层专线档口之间的运输配送,实现 “上仓下运” 的场景落地,单趟作业时间从原先的 20 分钟降低至 8 分钟,并解决了叉车倒行作业存在的安全隐患。传化智联方面表示,随着业务进一步磨合,成本效率优势将逐步体现,后续计划将推动杭州、金华、温州等地场景落地,同步对接车企优化设备适配性,扩大试点范围。顺丰控股在中转场和网点间的支线运输环节、网点和收派区域间的接驳运输环节,已经投入使用定制化无人车,以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指出:“上市公司可进一步探索无人物流车在更多场景中的应用,如工业园区、港口、机场等封闭或半封闭场景的物流运输。产业链上下游的无人物流车制造商、零部件生产商以及物流企业等,须结成紧密合作,形成产业联盟,有利于推动新技术在快递物流行业的普及,助力快递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 无人物流车正以其高效、低成本的优势,逐步改变着快递物流行业的格局,在政策与技术的双重推动下,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无人物流车批量落地,开启物流效率革命]https://www.sunhay.net/information/Field-news/513.html